台灣家庭每個月萬把元的菜錢日用生活費,在超商加入競爭後,形成8大零售商店相爭的局面!據尼爾森最新公布零售通路調查結果顯示,便利商店和傳統菜市場仍穩居人氣通路;有越來越多消費者將最多花費用在福利中心。
不景氣年代,哪種零售通路最獲消費者青睞?據尼爾森最新公布8大零售商店調查結果顯示,便利商店和傳統菜市場仍是購物者最常光顧的通路,過去一周到過便利超商購物的比例達86%,傳統菜市場也有44%;不過如果追蹤近3年消費者購物足跡,會發現福利中心是唯一一個民眾使用率持續穩定增加的零售通路。
超商常光顧、量販花最多
轉角常可看到的便利超商,2009年平均每位消費者每月光顧17次之多,遠甚於傳統菜市場的10次、傳統雜貨店的6次、夜市的5次、福利中心的4次、超級市場的3次、個人用品店或量販店的2次。
民眾到超商的次數近年明顯增加,統一超商營運長謝健南透露,來店客人中有30%會使用服務,如代收款。若論花費金額,則是量販店居首。2009年有40%的人表示在量販店花費最多的錢採購,主要是產品物超所值、一次購足、且容易找到商品;其次是福利中心(21%)、便利超商(17%)。
不過有一個此消彼長的現象值得注意,不論量販店或是超商,人們在這些通路花費最多的比例這3年持續下降,相對看福利中心是逐年成長,到福利中心購物者多為女性或40歲以上族群。福利中心的使用率、花費最多金額比重都增加,或許跟這段不景氣時期,占地利之便的福利中心加強訴求「實在、真便宜」廣告有關,以及超商業龍頭統一超商提出「新經濟政策」,以「平價、特價再降價」的三價策略,鎖定民生日用品、自有品牌 7-SELECT 及量販預購便等,從地利、價格雙管旗下搶攻民眾荷包有關。
據尼爾森通路廣告量統計,去年大賣場廣告量明顯銳減達45%,相對地個人
商店、超市(含福利中心)分別成長15%、18%。總的來說,消費大眾每月在日用品和新鮮食品上的花費,2007至2009年在13,600至14,800元間擺盪,在 2008年低檔後,2009年又回升7%,回到2007年金融風暴前的消費水準,當中生鮮食品消費成長3%。一般而言,家庭日常採購的重擔大都落在女性身上,但不要忽略了,在她們身旁陪伴的男性,有2/3自認扮演影響者角色;再來,隨著家庭結構改變,除了家庭主婦,專業人員/主管/公職人員、藍白領等工作者,也有2成的人負責日常食用品採購,這是以往少見的情形。
庶民經濟6大趨勢
零售業又稱為庶民產業的代表,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商業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李希敏指出,值不景氣年代,零售業制勝秘訣不外乎「創新」,含括─服務創新(奧客最大、用心最貴)、價格創新(成本學)、通路創新(效率學、未來商店)、行銷創新(感動學、潮流夯物)、產品設計(設計學、對細節堅持)。進一步若要挖掘更多庶民產業商機,需掌握 6 大趨勢:
1.Home-based─宅經濟需求日漸增加,零售業需思考如何將虛擬購物平台與後端虛實整合。
2.Home-cored─依據庶民活動經濟指標,及時調整產品與服務規劃。
3.Green to life─保健意識提高,零售端點需及時提供保健產品與服務。
4.Green to global─推廣環保產品與服務,增加零售商店品牌形象。
5.Multi-service─藉由策略聯盟、跨業結合、橫縱整合,提供多元服務。
6.Multi-market─研擬遠距服務、離岸服務,擴大走向跨境貿易。
【工商時報 2010/02/10邱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