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8日 星期二

老爸的滋味

晚上,對門的五雷宮辦流水席,身為鄰居的我們當然不能放過白吃的機會。等到我們一家子入座的時候,才發覺只剩貴賓席可以坐,為了肚皮,只好硬撐到底。其實我們已經很久不曾吃外燴了,身邊的朋友遇有喜事,多半選擇在餐廳辦桌,外燴這一行,好像在北台灣越來越少見了。


從小到大,對外燴印象最深的一道菜是「佛跳牆」。不管什麼場合,只要桌上出現佛跳牆,我就會特別細心品味,從這道菜味道的好壞來決定我對大廚的評價。記得從小家裡每逢快過年的時候,老爸會在天未明的時候出門採買食材,回家煨出一陶甕的佛跳牆。老爸對於味覺有很特殊的天份,只要吃過一次的菜色,他就有辦法在家裡重現。佛跳牆是老爸的拿手菜色之一,也是一直令我印象深刻的一道菜。


老爸的佛跳牆不同於其他人,清澈不混沌的湯色,卻有濃郁的滋味,光喝湯就能嘗出各種食材的精華好味道。依稀記得材料有炸過的排骨、炸過的鵪鶉蛋、炸過的芋頭角、乾栗子、筍絲、魚皮…等。將這些食材封入陶甕之中,再以文火煨上幾個小時,端上桌之後就是絕佳的美味。老媽曾經照著老爸教的方式來做佛跳牆,可是味道總是差了一大截,我都戲稱那是一鍋 「佛撞牆」(吃了想撞牆)。


吃過外面許許多多的佛跳牆,只有在自己的婚禮上吃到,與老爸風味一模一樣的佛跳牆,若不是因為自己是新郎,真想狠狠吃上幾大碗。那時外燴的大廚,是老婆高中同學的父親,精湛的手藝,連賓客們都讚不絕口……,可惜不久之後,老師傅因為身體越來越差,就退休了,從此我也失去跟這道佛跳牆相遇的機會。


吃了一口,我對老婆苦笑著:「又是一鍋佛撞牆」,看來接下來的菜色也不能太過期待。佛跳牆通常是排在中間的菜色,通常吃到這道菜的時候,賓客正處於一種「半餓不飽」的狀態,如何以佛跳牆再激發出賓客食慾其實是很深奧的功夫。湯汁太過油膩,客人看了就胃口全失(一般的外燴);煨的不夠像一鍋清湯大雜燴(一般的餐廳);煨的過頭,把芋頭全煮糊了,湯就呈膏狀了(吃了想撞牆);加了炸蒜頭,把食材的風味全蓋過了(一般的外燴)。我喜歡的佛跳牆湯頭口味是有點膠質的,有點比重的口感含有海味的鮮,這應該是魚皮的效果吧。


老爸的佛跳牆做法再也沒留下來,只能寄望萬華那位外燴老師傅,能確實的把手藝傳承下來,讓我還有機會與那個懷念的味道相遇,用另一種方式來思念過去的歲月。



推到 Twitter!

推到 Plurk!


Share/Save/Bookmark

沒有留言:

加入書籤

Share/Save/Bookmark

##EasyRead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