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日 星期五

坪林茶業博物館見學

「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這句話是我自己的座右銘,也時常用來勉勵女兒面對挫折。以正面態度看待自己的挫敗,去瞭解原因、改進它,然而去超越它,讓自己的心性與技術更上一層樓。

一確定學校與科別,我馬上就四處尋找現階段可以讓棉花糖打工學習的場所,經過好一番折騰、終於在光華商場附近的一家飲料店手作り飲み物落腳。股東之一的可樂先生擁有許多關於飲料調製方面的專業證照,是位勇於破舊立新、想法前衛的人,曾經在救國團體系的社區教育班擔任很長一段時間的講師。

高山冷泡茶手作り飲み物的招牌系列商品之一,所以「泡茶」這方面的知識可輕忽不得。要合乎規矩、又不能太扼殺創意,最好的方式就是用五感學習,所以我們安排了一趟「坪林茶業博物館見學」的行程。雖然這趟路有些距離(三重→坪林),不過一路上跟棉花糖交換心得,同時欣賞著北宜公路上的景色,也是相當快意之事。


台灣的茶業發展
據《諸羅縣誌》(1717)記載:「水沙連內山,茶甚夥,......」;《赤嵌筆談》(1736)載有「水沙連社茶在深山中,......每年通事與各番說明,入山焙製」;而《淡水廳誌》中亦載有貓螺內山產茶,性極寒,番不敢飲。所謂貓螺內山乃今南投、埔里、水里地區的深山;而水沙連乃自埔里的五城往集集、水沙連一直到濁水溪上游蕃地的總稱。由此觀之台灣先民早已利用野生茶焙製茶葉。 

然而,台灣近二百年來,茶樹栽培及茶葉製造之發展,與上述野生茶並無關連,茶園所植之茶樹更與野生茶無親緣之關係。台灣目前供製造包種茶、烏龍茶等優良地方品種,是由先民由福建帶來之閩茶品種,早期製茶技術亦由福建製茶師父來台傳授,因此台灣產製包種茶、烏龍茶之技術乃源自福建。 

清廷鑑於茶為台灣重要經濟作物,乃鼓勵茶之生產。當時台灣北部為一片未開墾處女之地,播植茶樹發育異常良好,品質亦佳。由此沿淡水河上游及其支流大嵙崁、新店、基隆三溪之丘陵地帶廣植茶樹,而農民多以製茶為副業。 

清嘉慶年間(1796?1820)柯朝氏自福建武夷山引入茶種,種植於節魚坑(今台北縣瑞芳地區),相傳為台灣北部植茶之始。 

清咸豐乙卯年(1855),林鳳池氏自福建引入青心烏龍種茶苗,種植於凍頂山,相傳為凍頂烏龍茶之起源。 

台茶發展之初,製茶種類只有台灣獨特之烏龍茶而已,至 1873年烏龍茶滯銷,茶商將茶葉運往對岸福州改製出售,後來於光緒七年(1881),有吳福老者,來自福建之同安,在台北開設「源隆號」茶廠,經營製造包種茶,為台灣開導精製包種茶之先河。 

日治時期台茶主要發展
()擴大茶園栽培面積,最盛時期達四萬六千餘公頃。
()推廣優良地方品種,包括
青心烏龍青心大冇大葉烏龍硬枝紅心等四大名種。
()成立茶業試驗研究機構,並積極推展紅茶之產製。
()建立茶葉外銷檢驗制度。 

1964
年至1967年間,政府除了輔導茶園更新機械及採摘技術以外,同時也研究碎型紅茶的製造技術,建立台灣碎型紅茶的國際市場,同時輔導東部花蓮及台東紅茶的開闢。 

1968
台灣省政府為了精簡機構,劃一事權,合併有關茶業技術研究單位,成立了台灣省茶業改良場 

1973
年全台粗製茶生產量達二萬八千餘公噸,外銷達二萬三千餘公噸,其中綠茶佔百分之七十八,創台灣有史以來產銷最高記錄。 

1974
年代,因世界發生能源危機,而且由於台幣升值,勞力缺乏,工資高漲,台茶逐漸喪失外銷競爭力,1986年外銷量降為一萬公噸,不足總產量的百分之四十二。換言之,台灣茶葉已由以往的外銷為主,逐漸轉為內銷為重,產製外銷茶為主的大型製茶工廠已由早期的四百餘家,至今僅餘五十家,代之而起的是分散在全台各茶區的自產自製茶農,目前已超出八千家以上。而台灣包種茶及烏龍茶的產製技術也在政府有關機構不斷應用新科技新技術輔導茶農改進產製技術提高茶葉品質,已逐漸演變而自成一格,其外觀及香味與大陸烏龍茶截然不同;各茶區亦依其產製環境之特性而發展出各種特色茶。


台灣原有栽培主要優良品種(以下文章引用自:櫳翠坊主茶講II台茶的品種
1.青心烏龍(別名:青心、種籽、種茶、軟枝烏龍、正欉)
樹型稍小,枝葉較密,葉色呈濃綠色而富光澤,幼芽呈紫紅色。本品種在台茶開創初期即由福建安溪縣引入,由於製茶品質優異,全省各茶區均有栽培,1914年全省茶園面積38,216公頃中,佔栽培面積第一位(48.4%),直至光復前夕均以青心烏龍之栽培面積為最廣,目前則以台北文山茶區南投凍頂茶區等種植最多。本品種適於製作包種及烏龍茶。

(2) 大葉烏龍(別名:烏龍種)
樹形高大,枝條粗大,枝葉較少,葉色呈暗綠色,幼芽稍呈肥大,白毛多,呈淡紅色,樹勢強,成活率高,生長迅速,產量居中,是從福建引進的本省四大名種之一。以汐止、七堵、石門、深坑、石碇等為主產地,目前栽培面積有逐漸減少之趨勢。

(3) 
青心大冇(別名:大冇、青心)
樹形稍大,葉形呈長橢園形,中央最闊,鋸齒較銳利,葉色呈暗綠色,幼芽肥大,密生茸毛且呈紫紅色。本品種至光復後由於政府推廣,且樹勢強、生產性高,至民國四十二年,其栽培面積已凌駕青心烏龍等品種而佔第一位,目前以關西、竹東、北埔、峨眉等地為主產地。由於適製性大,目前仍為本省茶區栽培面積最廣之品種。

(4) 
硬枝紅心(別名:大廣紅心)
樹形稍大,枝葉稍疏,葉形呈長橢圓披針形,鋸齒銳利大小不等,葉色呈紫紅色,幼芽肥大而密生茸毛,呈紫紅色,是從福建引進的本省四大名種之一。本品種萌芽期長,樹勢強健,收量居中。原產地為台北縣金山鄉,目前以石門鄉為主產地。

(5) 
阿薩姆
分枝綢密,葉形較大,本品種種於1920年前後,由日人從印度引入,經平鎮試驗所試驗證實其產量較高、品質較優,且適種於魚池茶區,故日本政府於1936年於魚池區設紅茶試驗所,專事印度種之馴化試驗及繁殖推廣。光復後由於政府大力推廣,栽培面積曾達二千公頃。

(6) 
紅心大冇
樹形稍大,葉形長橢圓形,葉色呈綠色,側脈幾乎同葉色,故無最不明顯的品種,幼芽帶紅色。樹勢尚強,生長迅速,但不及硬枝紅心與大葉烏龍,本品種之主要產地為新埔、竹東、峨眉等鄉鎮。

(7) 
黃心烏龍
樹形稍大,枝葉著生稍密且開展,外形近於紅心大冇種。樹勢旺盛時葉色濃綠,樹勢衰老時葉色則呈黃綠色,心芽茸毛多,幼芽呈淡綠色。本品種以頭屋鄉為主產地,且因幼芽茸毛多,製造烏龍茶白毫多,外觀品質優良,故在名茶區老田寮地區種植最多。
(8) 
鐵觀音
樹形稍大,枝條肥大,葉形橢圓形,葉面最為開展,且中央部份以下呈扭轉大波浪狀為其特徵,側脈間隆起呈皺紋狀,幼芽稍帶紅色,產量少。本品種以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為原產地,於1919年由木柵龍業公司自安溪引入,本省以木柵為主產地。

(9) 
青心柑仔
別名柑仔,屬於小葉早生種,適製綠茶尤其是龍井茶之品種,樹型中到大,稍具直立性,但分枝疏,芽綠色帶洱毛,因此所製成之高級龍井茶均帶白毫。葉片大似柑葉,葉綠明顯向上捲,花瓣數目特多,本品種是最重要的龍井茶品種,主要分布於台北縣新店及三峽地區。

(10) 
黃柑
別名白心或白葉,屬小葉茶種晚生適製紅茶的品種,樹型中等,枝葉密生,芽色偏黃,葉片呈橢圓型到倒卵型,花較多。本品種,早期大量種植於桃園,新竹,苗栗三縣,但本省紅茶外銷市場喪失後,已極速減少。

台灣省茶業改良場近年育成茶樹品種之系譜
品種
親本
台茶一號
♀青心大冇×♂Kyang
台茶二號
♀大葉烏龍×♂Jaipuri
台茶三號
♀紅心大冇×♂Manipuri
台茶四號
♀紅心大冇×♂Manipuri
台茶五號
福州系天然雜交
台茶六號
青心烏龍系天然雜交
台茶七號
Shan 單株選拔
台茶八號
 Jaipuri 單株選拔 ( 改良阿薩姆 )
台茶九號
♀紅心大冇×♂Kyang
台茶十號
♀黃柑×♂Japuri
台茶十一號
♀大葉烏龍×♂Japuri
台茶十二號「金萱」
♀台農 8 號×♂硬枝紅心
台茶十三號「翠玉」
♀硬枝紅心×♂台農 80
台茶十四號「白文」
♀台農 983 號×♂白毛猴
台茶十五號「白燕」
♀台農 983 號×♂白毛猴
台茶十六號「白鶴」
♀台農 335 號×♂台農 1958
台茶十七號「白鷺」
♀台農 335 號×♂台農 1958
台茶十八號「紅玉」
B720×♂b607
台茶十九號「碧玉」
♀青心烏龍×♂台茶十二號
台茶二十號「迎香」
♀青心烏龍×♂2022
(以上文章引用自:櫳翠坊主茶講II台茶的品種


茶的製作流程
採摘→日光萎凋→室內萎凋→炒菁→揉捻→團揉→乾燥。
採摘:分為人工採摘與機械採摘兩種,依茶種不同採一心一葉、一心二葉、一心三葉等。
日光萎凋:用紫外線來破壞茶葉細胞膜,使茶開始醱酵。運用陽光來曝曬,或者使用熱風來減少細胞水份含量,好讓茶葉內各種酵素容易氧化,藉以引起醱酵作用。
室內萎凋:將茶葉分散平鋪,使空氣容易流通,讓酵素產生氧化作用的速度加快。
炒菁:減少茶菁水份使菁臭味消失,便於揉捻,並破壞酵素活性阻止繼續醱酵。
揉捻:使部份茶汁揉壓出表面,在沖泡時容易溶解於茶湯之中,依茶種不同揉捻程度也不相同。
團揉:烏龍茶製法。以布巾包裹茶葉,將其揉捻緊縮至球型或半球型。需要不時取出茶葉散熱解塊。
乾燥:使用熱風將揉捻後的茶葉乾燥至含水量4%以下,利於儲運銷售。目前多採用二次乾燥法,先乾燥至7~8成、取出回潮,然後再乾燥至所需要的程度,此方式較能使茶葉內外的乾燥程度一致。

台灣特色茶葉種類


既然難得來到坪林,不能免俗的四處走馬看花留些紀念照。
棉花糖在坪林上的吊橋留下倩影

路旁結實累累的波羅蜜

清可見底的

氣勢狀麗的坪林茶區




沒有留言:

加入書籤

Share/Save/Bookmark

##EasyReadMore##